宋太宗简介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是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初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改变了前任的政策。他加强中央集权,将一些元老宿将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同时提拔和培养自己的亲信。
南征北战
在他的统治期间,宋军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他灭亡了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并迫使吴越王钱俶归附。次年,他亲征太原,成功灭亡了北汉,这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得到了结束。
然而,在两次对辽国的北伐中,都遭到了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此外,他还曾试图恢复汉唐故疆,但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国内,也有农民起义如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大蜀政权,但最终被镇压。
传位难题
由于长子赵元佐因叔父之死精神失常,被废为庶人,因此储君问题变得复杂。经过一系列人的上奏和推举,最终决定立寿王赵元侃为皇太子,此事在至道元年的春季完成。
病重去世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赵光义去世,在位共二十二载,由皇太子登基成为宋真宗。在他去世时,其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定为“太宗”。同一年秋天,被安葬于永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