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排名先后佛珠辉映历史揭秘为什么只有清朝君臣戴此珍贵饰品

佛珠,古今学问之宝

自佛教传入中土,历经隋唐繁荣期,其珍贵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籽所取代,以适应地理因素。按照古制,可分为持念、佩戴及悬挂三大类。

持念之珠,即手中供佛的宝物。在文玩界,俗称手持,其珠数多为十八至五十四颗,不同坠饰与流苏相配;佩戴之珠,即腕间环绕的念珠,也是文玩中的常见手串之一,以十八颗子珠最为普遍,与现代文玩手串数目相近。从佛教佩戴演变而来,这种手串在清朝宫廷中已有流行迹象。

悬挂于脖间的佛珠,则以一百零八颗精美子珠编织,并配以精致装饰,如佛头、隔空等。历史记载显示,从未有哪个朝代皇帝如同清朝君主那样频繁使用佛珠作为皇家冠服装饰品。此据史料可知,清朝所用的朝珠源自藏传佛教珍贵物品。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政府就开始支持藏传宗派,并经常赏赐其给臣下,而各级官员将领也把此当作礼品进贡。

随着时间推移,上乘级别的一百零八颗子的高级悬挂式宝物发展成为了宫廷标准佩戴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帝及其后妃以及孝庄文皇后的画像里,都能看到他们身穿盛装时佩带此项珍贵装饰品。自康熙帝以后,每位后妃都在官方画像上显现出这份尊荣。

随着满洲族入关并建立封建王权体系,其国家仪制日益完善。而且,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融合了礼乐教育制度,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规矩对朝服和其相关附件——如宝石首饰——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这一点在乾隆二十八年正式记录于《钦定大清会典》中,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官方对于这一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以及它如何成为帝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