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邦,很多人都会想到项羽的那句“至今思刘邦,不肯过楚地东”,感叹刘邦的一世机智最后竟成就了汉朝。如果江东边的刘邦不在乎权力争夺,冒死回到咸阳,卷土重来就真的未可知了。所以,很多人认为刘邦就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比起勇猛的项羽更胜一筹。 有人认为,西汉开国皇帝败就败在了那个“策”字上面,不仅仅是策略,更是在于如何巧妙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后人眼里,刘邦就是因为精明能干又善于运用权术,所以最后才会稳坐江山。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么?其实不然,刘邦根本不是一个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对待权力的态度非常精明和务实。举一个例子,当他入主咸阳、自己称王之后,并没有大肆杀戮,而是通过恩赐和奖励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让那些跟自己并肩作战或是投奔他的将领们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耀和地位。
很多人就好奇了,为什么虽然如此宽容,但还是有许多臣子反对他呢?首先我们来看看 刘邦都封给了哪些人才。他当然不会忘记那些立下大功、与他同甘共苦过来的英雄们,如彭越、英布等老战友。而且,他还特意封给了一些原属秦朝的大夫,这样做无疑是一种政治上的包容性,也体现出他的高超谋略。
我们细想一番,不难理解 刘邦此举到底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它很显然是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为他代表的是新生的汉朝现在,他要把所有曾经支持过他的力量都吸引过来,使之成为自己政权不可动摇的支柱。可以说, 刘邦的手段非常高明,但是当时却也有三件失误导致最终无法挽回局面的结果。那三件失误是什么呢?
怎么说呢?首先,他处理得太慢,没有迅速解决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内部分裂总是容易被外敌乘虚而入。此外,他对于异己并不彻底消除,只是不让他们参与核心决策,这样可能会使这些潜在威胁继续存在,从而构成未来危机。而最致命的是,在分配土地时,一些原本应该得到更广泛土地使用权限的人物却遭到了剥夺,这直接触发了他们反抗的心理。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刘邦这三次失误,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也有时候难免会犯错。但正如历史所证明,与其它任何时代相比,无论是在战争中取得巨大成功还是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卓越才能,都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品质,而应当视为整体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境下,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当时环境下的最大利益寻求,那自然也是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