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开国之初,秦王李世民听闻东宫有官员魏征曾参与李密和窦建德起义军而心生疑虑,派人将其召来质问。魏征坦然对秦王说:“那时我劝太子杀你,但未被采纳,这样的事才会发生。”秦王听后感叹了魏征直言敢谏的勇气,并没有责怪他。
随着唐太宗即位,魏征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并且得到重用。他不畏强权直言朝政,对于选官制度提出批评,说:“选拔官员应以才能为本,不应仅凭旧关系。”他的这一见解深得唐太宗青睐,他常与太宗讨论国家大事,并且鼓励其他大臣也能自由表达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询问历史上的君主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说:“多听各方面意见则明智;只听一方则昏庸。”他还举例说明尧、舜与桀、纣两种治国方式。唐太宗赞赏他的见解。
然而,当魏征在上朝时与太宗争执时,虽然激烈,但由于他的正直和勇气,使得他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尽管有时候受到过分压力,他依然坚持己见,最终赢得了皇帝的尊重和信任。在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难过地评价他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出衣帽是否整洁,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出国家兴亡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知晓自己做对没做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了解到,在贞观之治期间,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愿意倾听并接受忠实的大臣们的建议,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