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岁月里,一位曾经参与李密与窦建德起义军的魏征,出现在秦王李世民的面前。据说他曾在太子建成麾下行事,并试图劝说建成杀害秦王。听闻此事,秦王迅速命人寻找魏征。面对质问,魏征坦然回应:“若当时太子采纳我的建议,这些不幸的事件或许不会发生。”唐太宗即位后,将魏征擢升为谏议大夫,并提拔了一批元吉、建成旧部,使得原先秦王府官员感到不满,他们私下议论:“我们多年侍奉皇上,而今却让东宫和齐王府的人先获荣宠,这又是什么规矩?”房玄龄向唐太宗汇报了这番议论,唐太宗笑而言:“国家设官以治国,不应因亲疏选才;新老相辅,以才任用,无疑是明智之举。”
唐太宗不记旧恨,便于选拔人才,并鼓励大臣直言其意。在他的支持下,大臣们也敢于直言无隐。尤其是魏征,他对于朝政有着周全的见解,对任何问题都能直接向唐太宗提出建议。此外,还有一次,当被问及历代君主何以明智或昏庸时,魏征回答道:“聆听各方意见则明察,有偏听则暗昧。”并举例说明。
有一天,唐太宗阅读隋炀帝文集,对隋炀帝深表同情,却也对他糊涂至死感到惋惜。当有人询及此时,他便指出隋炀帝虽学识渊博,但自视过高,不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最终导致覆亡。他感叹道:“过去的教训乃是我们的老师。”
随着统治稳固、四方归顺,中原安定而四海平靖,此景罕见于历史上。但为了避免放松警惕和堕入骄傲,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中,他仍坚持多听取谨慎的大臣们的声音。在一次朝会上,即便与魏征激烈争论也不断进行,就算气愤至极,也不能暂停会议。
然而一日退朝后,他对长孙皇后所作出的“要杀乡巴佬”之语显露出内心深处的一股愤怒。不过,在皇后的巧妙调解下,那份愤怒很快就消散了。他意识到,如同英明天子的正直大臣如今站在身边,其实也是映照了自己的英明,因此应该庆幸而非生气。
公元643年那位敢于直言真相的忠诚顾问——魏征离世了。当晚泣别他的,是一个难忘夜晚。而就在那段时间里,由於重用賢才、尊重直谏以及减轻人民负担并推动生产力的措施,使得贞观初期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宁,被历史称作“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