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中,有一位名臣范纯仁,他的故事如同一座巍峨山峰,屹立于时间之巅。他的生平,是如何在这段悠久的岁月里留下痕迹,又是如何与这片土地共度了千秋大梦?
(一)襄邑福星
范纯仁,乃范仲淹次子,以聪慧著称。他年仅八岁,便能详细讲解所学之书。考取进士后,出任襄邑知县。在此地,他以法治为先,对官马放牧时聚众祸害百姓庄稼者施以杖刑,自辩无罪,最终宋神宗恍然大悟,将皇家牧场管理权移交各县。
(二)升任知府
升任庆州知府期间,适逢当地发生饥荒。范纯仁擅自决定动用朝廷战备粮库常平仓救济灾民,被属下提醒禀报朝廷,但他坚持:“等到朝廷批复,不知得饿死多少人!我一人承担!”丰收后,当局使者巡视粮仓前归还补足战备粮。
(三)以德报怨
种世衡深受范仲淹赏识,因私诬陷范纯仁入狱,但案情大白后,被贬官一级。宋哲宗时,范纯仁力荐其官复原职,并多次劝谏司马光对待王安石变法要宽容一些,而非全盘否定。
(四)高风亮节
出任宰相后,大力举荐贤才入朝参政,并不让被举荐者知道自己是因举荐而为官。他性格平易宽厚,对人素来和颜悦色,为坚持正义,从不屈服权势。他“廉俭如一”,总结自己一生,只学到“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他经常告诫子弟:“如果能以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之心宽恕他人,就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境界!”
与同居相位的吕大防等人在残酷党争中失势,被流放岭南。适逢朝廷大赦,他们请求维持原判将数十人终身流放岭南。尽管亲友劝他明哲保身,但范純仁挺身而出,上表请求释放他们,最终被宋哲宗偏听偏信、贬出朝庭。
虽然遭遇逆境,即患眼疾几乎失明,他依然乐观面对命运。在宋徽宗即位后,由于言事忠直,却因为目疾未愈,没有机会回归政治舞台。但即使如此,他仍旧受到徽宗器重,每次召见辅臣,都会询问他的安好。这份爱慕和尊敬,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的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