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名人简介唐朝宰相卢承庆社会贡献

在安徽的历史长河中,卢承庆是那一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宠辱不惊的典故。他生于隋朝末年,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是卢氏北祖大房的成员,他的父亲卢赤松曾任河东令。在李渊起兵反隋时,卢赤松即投降并成为李渊的僚属,当李渊建立唐朝后,他被封为范阳郡公。

卢承庆俊朗英气,对学问有深厚造诣。早年失去父亲,他继承了家族中的爵位。当太宗初登基,他历任秦州参军、考功员外郎、户部侍郎等职。在一次奏报河西军情时,他清晰明了地陈述情况,使太宗赞赏不已,不久便升他为检校兵部侍郎和知五品选事,但他坚持认为选官应由尚书负责,不应越权,因此拒绝接受这一职务。

649年太宗驾崩、高宗继位,由于权相褚遂良诬告,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因褚遂良指控其在雍州失职,被再次贬至简州司马。一年后转任洪州长史。高宗幸汝州温泉,擢升他为汝州刺史,并召回京任光禄卿。657年,大将苏定方击破西突厥,其可汗阿史那贺鲁被俘获,加之高宗命他与俘虏分割土地给忠于唐朝两位王子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和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以及授予各部首领封号,这些都是他的政绩之一。

659年,在度支尚书一职上,又授予参知政事衔,为实质宰相。但同年的前宰相国舅长孙无忌因谋反被流放,其政治命运也随之受影响,被免官改任润州刺史,然后迁雍州长史,最终在669年请求退休得以安享晚年。

临终前,他对儿子们说:“死生至理,也如朝有暮。我终,将以常服敛;晦朔常馔,不用牲牢;坟高可认,不须广大;事办即葬,不须卜择;墓中器物,只需瓷漆而已;有棺无椁,务在简要;碑志但记官号、年代,不须广文饰。”这段话传达了他的谨慎节俭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理解。

李渔评价道:“卢承庆屡易判语,是出自怜才热肠,但心佳,而事不可法,我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这表明尽管卢承庆本人有着非凡才能,但其行为往往难以规范,对后世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而另一方面,《笠翁别集》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除了这些官方记录以外,还有一则轶闻:当时有一名监督漕运的小官因为遭遇风暴丢失粮食,而根据规定应该评为中下等级。然而,这名小官神色自若,没有任何表示,一言不发退下。这让卢承庆看重他的气量,说风波不是你能阻止的事,所以改评为中等。而这个小官既没有表现出高兴,也没有惭愧,这样的反应赢得了卢承庆的赞赏,并最终评为了更好的成绩。这也是关于“宠辱不惊”这一成语来源的一个故事。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