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寒冷的冬夜,蜀汉第二次北伐的消息传来,蜀军围困陈仓,但由于粮食耗尽,再次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年),第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打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带领军队前来抵抗,而诸葛亮则率军出击建威,最终取得胜利,并且收复了两座郡县。随着这连串的北伐行动,没有李严等人出现,这让他们肯定会有所不满。
李严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孟达,同时通过一封信件试图招降他:“我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从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对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这一地位保持着不忘之心,并时刻以此为己任。但是,在三次北伐中,诸葛亮并未给予他参与机会,这自然会让他感到不满,因此除了发出表示不满的信号外,还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反击。
有一封信件中,“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与孙权劝曹操称帝相似,但又难以确定他的真意,是是在嘲讽还是想把诸葛亮置于众矢之中的位置。无论如何,一切都表明李严这一举动并不纯洁,因此诸葛亮坚决拒绝了这个提议:“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然而,这番话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在一方面,他声称“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似乎已经对目前的地位感到满足;但另一方面,却突然转变成对于“受九锡”、“进爵称王”的态度显得十分谨慎。这份矛盾性,让人们怀疑这些话语是否真的代表了他的真实想法。
接着发生的是第四次北伐,当时李严再次被请求率军支援,而他却提出了一些条件,如希望得到开府辟召这样的待遇。这背后隐藏着他的真正目的:想要获得和诸葛一样高的地位。他虽然接受了被任命为江州都督督军,但同时也要求处理自己的后事,将名字由严改为平。这名号含义上意味着行事有序、平定乱事,对当时的情况来说非常合适。
尽管如此,在建兴八年的春天,当蜀汉再一次进行第四次北伐时,不幸的事情再度发生。当暴雨连绵不断,使得粮运受到阻碍,而李严竟然因为这种小问题制造出了一个圈套,即假装吃惊地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然后向朝廷报告说这是为了引战。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暴雨导致道路堵塞造成粮食无法运送。但最终,这个圈套被揭穿,被迫承认错误,并因此失去了官职,被贬为平民。而这一系列事件,也标志着在蜀汉政权内部,再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威胁到荆楚集团的地位,更没有任何人物能够挑战到主导整个国家局势的人物——即丞相刘备的心腹谋士、政治家及军事家——孔明(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丞相刘备的心腹谋士兼政治家兼军事家的儿子——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