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年的冬天,蜀汉的第二次北伐开始,但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建兴七年(229),第三次北伐爆发,诸葛亮派大将陈式进攻魏国的武都和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抵抗,诸葛亮出兵建威,迫使郭淮退军,最终取得了两郡的胜利。这时,后主刘禅下令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然而,这些北伐行动中,并没有看到东州和益州集团中的李严等人出现,他们肯定对此有所不满。
李严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期间,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策反原蜀汉降将孟达,并通过信件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这样的语句招降孟达,从中可以看出,他一直珍视自己与诸葛亮并列为托孤大臣的地位,并且时刻以此为己任。但是蜀汉前后的三次北伐,没有让他参与任何重大决策,这自然会让他感到不满,因此除了发出表示不满的信号外,还另寻他法来对抗诸葛亮排挤他的举动。
有一封给诸葛亮的信中,他建议:“劝君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孙权劝曹操称帝,但又很难判断他的意图是否真诚。不管怎样,都清楚的是这种举动并非出自善意,因此被拒绝了:
“我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我现在讨贼未成效,无人知我,而我却能坐享齐、晋之荣耀,这不是合理。我若能灭掉魏国,将敌人的首级送还朝廷,与我的儿子一起回到故乡,即便是十个死亡也不算多,更何况只是九个邪恶的事物。”
不过这种话也有些前后矛盾,在说自己已经心满意足地处于高位之后,却又谈到成为一个拥有自己的国家和接受九锡礼物的情况,就变成了最高层级的一种目标,而这个目标显然超出了一个普通臣子的范围。在回绝了一种可能带有居心叵测的建议之后,他又说:“虽然能够承受十个死亡,但更不要提那些九种邪恶的事情。”这句话与他之前表现出的谨慎谦恭风格是不符合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他性格和思想真实写照。他虽然拒绝了李严的建议,但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傲慢或漠视刘禅的情绪。
陈寿评价他说:“他的初衷是想要像龙骧虎视一样扩张四海,如果不能达到,那么就要跨过边疆震荡宇内。如果有一天自己无法作为个人存在,那么不会有人能够进入中央原野去抗衡其他强国。”
这些话表明了诸葛亮生平抱负,以及对自己的评价,是非常自视甚高,当世无双的人物态度。不过实际上,一生的努力都是围绕着这些句话展开。
建兴八年(230),魏大将军曹真的三路攻蜀,被诸葛亮拒绝。这时,他准备进行第四次北伐,又要求李严率军帮助自己控制汉中。当时李严因为一些原因推迟了这一决定,而根据《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当时的情况如下:
“去年我想要西征的时候,我想让平主负责江州事务,因为司马懿等人给我开府辟召。我知道平主心里怀疑,所以趁机提出行事,以取一时之利。”
因此,在那个时候,有点像是用司马懿等人的名义逼迫别人得到好处,这正是背后的目的。而且按照历史记载,这是一个常见的情形,只不过是在这个特定情境下发生罢了。
尽管如此,在面对曹魏强大的压力下,与李严这样长期僵持下去并不理智。而他们两人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排斥,但对于维护蜀汉政权生存则是一致意见,因此做出了妥协,把江州交由李严管理,同时允许其典管后事;而相应地,对于他的妥协行为,也作出了反应——将二万兵赴汉中,并接受担任都护署府事。同时,更改名字由“公”改为“平”,意味着行事有序、安定乱局,为当时形势服务。
最终,在建兴九年(231)春季的一场戏剧性事件发生:由于暴雨导致粮运困难,使得所有计划落空。在返回途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撤退命令被误解,使得情况变得更加混乱,最终导致整个计划失败。此事件显示出即使是一名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人,如今竟然犯下的低级错误,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其真正的心思及目的究竟是什么?
然而,不论事情具体如何发展,最终结果就是Lee Shen遭到了贬黜,其影响力被削弱,此举进一步巩固了Chung Kuo's 地位,使其成为唯一掌握最大实力的领导者。在整个Han Dynasty 政治体系内,即使包括皇帝在内,无人能与之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