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做父母的,教育子女都是头等大事,子不教,父之过。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知名人物是怎么教育教诲子女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其中说几天后就要他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他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倥偬,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他怎样祝贶儿子的生日呢?他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写一首诗,将告诫儿子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这首诗写道:
阿冕今年已十三,
耳边垂发缘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
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
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
莫负青春取自惭。
于冕很快收到了父亲的诗和信,他读后非常高兴,决心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认真研读经史,孝敬祖父祖母,不虚度年华。后来,他被授职副千户,而于谦也调进京城,任兵部侍郎要职。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前,当原都督石亨因过错被削职,“土木之变”后,他受命组织抵抗,并推荐石亨,使得石亨因此而受命指挥五军大营。在战斗中,他们打败了瓦剌军的进攻,因此石亨被封为世袭侯爵。当石亨知道自己的功劳小于于谦,但未得封侯时,即上书皇帝推荐他的长子于冕,让其调入京师给以厚禄。
然而,这对 于谦来说是一个沉重的问题。他坚决不同意这个建议,并向皇帝说明:“目前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我们作为臣子,在此时刻是不应该顾念个人利益。”接着,他批评了石亨,说:“作为大将,您没有举荐那些埋没在民间的人才,而单单推荐我的儿子,这样难道是公平的吗?”最后,他郑重地说:“我对于因功受赏的事项,我向来坚决反对投机取巧、拉裙带关系,我决不敢因为我儿子的事而破坏国家法度。”
景帝尊重了他的意见,没有为于冕加官晋爵。此消息传达给了遥远的地方上的孩子——翁仲(即长孙),使他深刻理解父亲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他认识到,从古至今,无论何种形式,都应当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其影响深远。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为未来的一代树立榜样。而这些故事,也让我们今天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像文天祥和如同待出生的翁仲那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