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做父母的,教育子女都是头等大事,子不教,父之过。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知名人物是怎么教育教诲子女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其中说几天后就要他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他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倥偬,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他怎样祝贶儿子的生日呢?他想来想去,最终决定写一首诗,来告诫儿子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这诗写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缘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于冕很快收到了父亲的诗和信,他读后非常高兴决心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认真研读经史孝敬祖父祖母,不虚度年华。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前原都督石亨因过错被削职,“土木之变”后于谦受命组织抵抗,他向朝廷推荐石亨石亨因此而受命指挥五军大营。在德胜门外打败了瓦剌军的进攻,因此被封为世袭侯爵。当石亨知道自己的功劳小于于谦而于谦反而未得封侯时即上书皇帝推荐于冕要求将其调进京师给以厚禄。
于是谦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向皇帝说:“目前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做臣子的如果深明大义,在此时刻是不会顾念个人利益。”接着又批评了石亨:“石亨身为大将,不去举荐那些埋没在民间的人才提拔那些行伍中的志士,而单单推荐我的儿子,这样难道是公平吗?”最后郑重地说:“我对于因功受赏这件事,对一直坚决反对投机取巧拉裙带关系,我决不敢因我儿子的的事而破坏国家法度。”
景帝尊重他的意见,没有为与冕加官晋爵。与冕知道这个消息后开始有些想不通,但后来他想起祖父祖母所讲的事迹终于认识到父亲这样做完全正确原来与家的祖上和父辈以忠社稷爱国思想传家形成优良家风。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与谦不但自幼养成了刻苦学习习惯,而且培育了强烈爱国情感。他极仰慕文天祥宁死不屈、舍生取义高尚节操,在墙上挂上了文天祥遗像并题词赞颂:“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他决定以这位英雄为楷模,为国家献出一切。
17岁那一年,他写出了《石灰吟》表达自己的抱负和高尚气节,这首诗广泛流传成为一切有志社稷兴复爱国者的座右铭。而这些情形早就从曾经听到过,从祖父母亲那里听到的故事,再次使他的内心充满激动和感动,并且更加坚定地决定成为一个终身清白爱国者,就如同父亲那样永远追求着伟大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地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了解到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以及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点,以期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也能让家族荣誉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境、挑战以及人生的各种转折点,并且不断积累经验知识,以备未来任何情况下的应对策略。此外,还有一种深层次的情感纽带,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牢记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观,如诚实守信、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等,这些都是他们今后的精神支柱,是他们面对未来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他们回望过去,一种温馨缤纷的心灵回忆。但最终还是那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为了实现你的梦想付出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