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做父母的,教育子女都是头等大事,子不教,父之过。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知名人物是怎么教育教诲子女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其中说几天后就要他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他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倥偬,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他怎样祝贶儿子的生日呢?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写一首诗,来告诫儿子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这诗写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缘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于冕很快收到了父亲的诗和信,他读后非常高兴,决心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将认真研读经史、孝敬祖父祖母,不虚度年华。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前,他被授职副千户,而他的父亲也调进京城,被任命为兵部侍郎要职。在“土木之变”后,他受命组织抵抗,并向朝廷推荐石亨,由石亨指挥五军大营打败瓦剌军,因此被封为世袭侯爵。
当石亨知道自己的功劳小于于谦而未得封侯时,即上书皇帝推荐他的儿子,使其调进京师给以厚禄。但是,当这个消息传达给了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严格原则的人物——由谦之后,他坚决不同意,并批评了石亨,对国家法度持有的态度十分坚定,最终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改变国家法度。
这个事件让与众不同的爱国者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忠诚以及对国家承诺是不应受到私人情感或利益驱动的事情。此外,这个故事还展现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下一代,以培养出新的爱国者。这是一个关于知识、品德和责任感重要性的故事,它通过一个家庭内的情感交流展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变化,同时也强调了作为公民应遵守的一般原则,即独立思考并作出正确选择,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