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名人之谜曹操的奸雄身份背后究竟是谁在抹黑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曹操就是一个奸臣的代表人物。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道尽了一个奸雄的真面目,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真的就是正确的吗?真正的历史上曹操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曺操作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当时被誉为当时最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物之一。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曺操作破除了那时候官员出身豪门世家的铁律,不拘一格地提拔了张辽、高顺等异族将领,使得他的政治手腕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北方推行屯田制使得魏国粮食产量远超蜀国十倍以上,他的一系列措施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

然而,在唐朝之后,由于理学思想兴起,对忠诚与孝道要求极高,将之前对他正面的评价全面否定掉。当到宋朝的时候,这种形象更是彻底改变,被描绘成一个无情狡猾的地主阶级代表。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批判,更是一种对于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反思,以及社会动态变化带来的心理变迁。

苏轼曾经描写过老百姓听三国故事的情景,他们听到李明斗败仗就摇头叹息,而听到刘备失败则满脸愤慨。而在南宋时期,因为受到金人的压迫,加之自己国家衰败,所以更加强烈地厌恶那些曾经占据北方并且压迫他们的地方领导者,如同向往自由生活一样,这种心理转变也影响到了对三国英雄人物评判标准,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点,即便是在《通鉴纲要》里,也有人这样描述:“名为汉相,其实乃贼。”这种评价直接打击了他的声誉,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篡权盗位的人物,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看作英雄。

直到罗贯中的《三國演義》,更是用这样的台词来刻画他:“宁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从此以后,他这个形象完全被颠覆,从英雄转变成了奸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它们塑造着我们的认识方式,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过去。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