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峤简介资料唐朝时期宰相在自然的背景下

刘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

唐睿宗时,再贬滁州别驾,以年老致仕。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高适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有贬抑之处。

早年的经历:

少年才俊,在十五岁便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制举考试中的高分被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内与骆宾王、何遵命齐名,都以文章著称。

历职台阁:

调露元年(679年),随军南征岭南邕州叛乱,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在天授元年的武周政权下,他被擢升为给事中。在长寿元年的狄仁杰案件上,他辩冤昭雪,为狄仁杰等人洗清冤屈,但因而忤旨,被外放为润州司马。在神功元年的代理天官侍郎期间,他参与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并曾代理麟台少监一职。

担任宰相:

首度拜相:圣历元一年(698年),他升任宰相,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他与其他知名文学家共同编撰《三教珠英》。

再度拜相:久视元一年(700年),他改任鸾台侍郎兼修国史,不久又罢免了他的成均祭酒一职。

第三度拜相:长安三年(703 年),他再次当选为文昌左丞兼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纳言,并继续在位直至景龙二载末,由于政务繁重,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位,最终未能如愿,其后不久遭免去宰相之职,被贬为地官尚书。

第四度拜相:景龙二载末到景龙三年初,由于多次上疏请求复原旧职,最终得以复归旧官,但仍未能完全恢复其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

晚年的颠沛:

景龙四载末,即710年代初,当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失败后,因为不能匡正此次兵变而被训斥。此后的几载里,他虽然多次上疏求情,却始终无法摆脱政治上的困境,最终在715-716之间被降级到滁州别驾,再次遭受严厉的政治打击。这段时间内他的健康状况也逐渐恶化,对国家大事失去了影响力最终在开元二载病逝于庐州,也就是现在的芜湖市庐江区,这个地方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之一,那里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所以这个场景很符合他的最后生活状态。他的一生虽然有着辉煌的时候,也有着低谷,但是总体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挫折的人生轨迹。而且,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更显得艰难和孤独。但即使如此,这个人还是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姿态。这也许可以让我们对那些可能面临类似挑战的人产生一些共鸣,让他们看到,即使是在逆境中的坚持,也是一种极大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