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随着君王的兴起,便伴随着后宫的繁荣。皇帝身边的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职责。从夏朝到商朝,再到周朝,那些后妃们的等级制度逐渐成型。
据《礼记》所述,周朝时期,天子之妻被分为六等:皇后、夫人、世妇、嫔、妻以及妾。这些名号不仅体现了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划分。在外廷,有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同样,在内廷,也设立相对应的官职,以确保国家与家庭的一致统治。
这种传统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莽时期,他借助于恢复周礼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因此他的后宫制度完全沿用了《礼记》的说法。而其他各代也以此为基础进行增减。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各国美女并入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殿,这里充斥着诸侯美人及钟鼓声乐,因此杜牧笔下的“洗胭脂水渭水红”,展示出秦后的富丽堂皇。然而尽管如此,秦朝后的女性几乎无人留名史册,只有赵太后的名字流传至今。
汉朝继续维持这种制度,但东汉则认为前代妇制过于繁杂,所以尽行旧制,只有皇后和贵人两种称号。此外,还设立美人、宫女及采女三等,但没有爵秩。不过,由于阴丽华推辞,被郭圣通取代成为皇后的事例显示,即使是贵人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这方面更是颇多变动,无论是陈霸先朴素自居,或是刘密无法详录,都反映出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变化无常。隋文帝为了革除前弊,便只有一位真正当室之主——皇后,其余皆置若虚设。但到了独孤氏去世以后,又重新设置了一系列称号,如三贵人、九摈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这一体系在隋炀帝即位後又发生重大变动,“妃嫔嫠妇无职唯端容丽饰陪宴游”。
唐朝承继隋制而略有改动。在开元年间,更进一步细化成了惠、丽、华三妃,以及仪容美人的等级。而武则天,从才人升迁至昭仪,最终甚至跨越妃这一级别,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案例。她通过诬陷王皇后的方式成功获得高宗的心意,并最终登基成尊,她的一生证明了一直以来女性的地位与力量不可小觑。
宋明两代,则更加注重五代以前的习俗,而清康熙则逐步建立了一套严格且分明的系统,不仅包括已有的贵妃嫔、高贵嬪,以及常侍答应,还新增加了常在和答应两个新的称号。这一体系一直延续至清末,为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典型的人口分布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