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了一种被誉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碧螺春。据清代文学家王彦奎《柳南随笔》载,这种茶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在康熙年间,一位采茶人的巧合发现,使得这款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闻名于世。
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来讲述了碧螺春茶的来历。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关于一位美丽、勤劳、善良姑娘碧螺和她所爱的人阿祥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纠葛。这对恋人虽不曾有机会表达他们彼此的心意,却因一次偶然的情况而结下深厚的情谊。在一次恶龙威胁太湖平安时,他们共同面对危险,最终凶猛恶龙被勇敢无畏的人类击败。此后,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事件,以及为了报答阿祥救命之恩,这位姑娘培育出了现在我们熟知的一款名贵绿茶——碧螺春。
第二个故事则是关于一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少女,她误以为东洞庭莫厘峰上的奇异香气是妖精作祟,不敢靠近。然而,她因为好奇心驱使而探索到了山顶,只见几棵长着绿油油叶子的神秘树木,其中散发出的香气令人难以忘怀。她将这些芽叶带回家后,用它们泡制出了一杯令人惊叹的大自然之佳品。这个故事中的少女决定把这种特殊植物移植回西洞庭石山脚下,并经过多年的精心照料,最终培育出了今日我们享用的那款著称于世的”吓煞人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碧萝春“或”碧螺春”。
皇帝品尝过此茶后,对其极为赞赏,将原本俗称为”吓煞人香“改名为”碧萝春”,由于它形似卷曲如同青蛙(蝌蚪)的模样,又因此得名为” 碧螺 春”。自此以后,这种高贵而珍贵的绿色宝石般翠绿色泽,以其独有的风味与情感,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
这两段历史背景下的传说,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中小确幸事物价值观念。而通过这些传奇,我们更能体会到每一片初生的嫩芽背后的辛酸与坚持,以及那些普通生命如何因为英雄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而成就不凡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