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敏北宋初年的巨擘

刘向敏(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初年名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刘向敏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升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受任后,刘向敏谢绝宾客,门庭寂静无声,受真宗称赞。

之后因购宅争妻事件被贬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他多次出守地方,并两任东京留守,以勤于政事、老成持重而闻名。晚年多病,屡次请辞不得,官至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天禧四年(1020年),刘向敏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获赠太尉、中书令,被谥号“文简”,后加赠燕王,有文集十五卷,现在已佚。

人物生平

刘瑀的父亲,在五代后汉时曾任符离县令。他性情严肃刚毅,只有他一个儿子,他亲自教育督促,不假脸色。他曾对母亲说:“光大我门庭的,是这个孩子。”当时邻居的母亲告诉他,这个孩子风骨秀异尊贵而且寿命高,但他二十岁父母相继去世,但他能刻厉自立,有远大的志愿,不计较贫寒。

宋太宗用飞白体书写他的名字交付中书省,说:“这个人,是名臣,我将任用他们。”左右侍臣因此称赞他的才能,他一同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当时通进银司台负责出纳书奏,由枢密院管领,一些官员因为权力和宠信而自尊,其所到之处令人畏惧,而他不崇尚威察,以礼对待同僚部下,并在选拔人才上尽心致力。在法寺监视无为军榷务,因贿赂败露写信给朝廷大臣要求从轻发落,他也接受了此信。但是事情下传到御史台,被审查事实,当时有书信送到他的家,没有打开就打发使者离去。不久捕捉得私僮诘问此事,说那封信不久被丢进筒中,被埋在临江驿传房舍里。当时西北用兵,将其提拔为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从未见过如此快捷提升。在位期间,他以清正廉洁著称,对边疆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景德初期,他复职兵部侍郎,当时夏州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上表请求归附宋朝,便授予其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不久返回京兆。当真宗前往澶渊亲征,便让他全权处理西边地带的事务,但没有得到指示便秘密处理。一旦发生禁兵作乱的情况,用伏兵擒捉并斩杀他们,让整个地区安定下来。此举受到真宗的嘉奖,因为只有他这样关心民众的问题。此外,还有其他旧相担负外镇工作却忽略了军事的人物,如寇准和张齐贤,他们只顾游玩宴乐,与富室交换歌妓,最终获得大量财富。

景德二年的末尾,因为盟约没有决定,就改派作为鄜延路都部署兼知延州策划处理,又改任河南府知府兼西京留守。大中祥符初期,再度代理东京留守,因厚重镇静获众人敬服,此举也得到了诗人的赞赏,并授予刑部尚书。大中祥五年的末尾,再次授予同平章事,加资政殿大学士,不久充任景灵宫使,大完成后的景灵宫又升至兵部尚书,为兖州景灵宫庆成使。这一系列荣誉和职责让人们认识到他的能力和忠诚,以及对国家稳定的贡献。而最终,在天禧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逝世前夕,即1020年的4月23日,也就是七十二岁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要辞去所有职位,但是未能实现这一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