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君主之家便是后妃之宅。周朝时期,天子的后妃有六种等级:皇后、夫人、世妇、嫔、妻和妾。这些等级与天子内廷官职相对应,与外廷官员制度相同,以此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纳了周礼中的制度,将自己所俘获的美人及公主置于咸阳宫中,使其成为了一方文化艺术的中心。然而,这些美人在史籍中往往无名无姓,只有秦始皇母亲赵太后的名字流传至今。
汉朝则调整了前代制度,设置了十四个等级,从嫔到御女,每个都有不同的称号和地位,但大多数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被记载。而东汉时期,则简化为仅皇后一人,有贵人之称,并设立三等宫女。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后宫名号序位又进行了一系列变动,而隋文帝为了革除前弊,便将所有名号取消,只留下皇后的位置,一切皆由陪从侍寝。但到了隋炀帝时代,又重新恢复了各类妃嫔,并赋予他们特定的品秩。
唐朝继承并略加修改隋制,最终形成了惠、丽、华三妃,以及仪容美人的体系。在武则天时代,她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己的地位,从才人逐渐升迁至昭仪,再次证明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强大影响力。
宋以降,则开始模仿五代及唐制,同时保留部分隋唐习俗,而明清两代则根据民族特色而定。直到清康熙年间,全面的建立起严格的 后宫序位系统,其中包括高贵妃嫔以及低下的答应者。这整个过程展示出中国古代王室及其配偶们对于权力的追求,以及社会结构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