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生长着一种名为“铜丝条”的特殊茶树,它们呈螺旋形,有着浓密的茸毛,被誉为“吓煞人香”。据清代文学家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这种茶最初被称为野茶,直到康熙年间才被发现其独特的香气。自此以后,这种名贵的绿色长安毛茸茸、形似螺旋卷曲的珍贵茶叶便被命名为“碧螺春”。
关于碧螺春茶的由来,还有两个民间传说流传至今。
第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勤劳善良姑娘叫做碧螺,她喜欢唱歌,每当她在湖边结网唱歌时,都能吸引远方的人注意。她的声音如甘泉般清甜,让人们心旷神怡。在一次恶龙出现并威胁太湖居民的时候,一个勇敢的小伙子阿祥挺身而出,用渔叉与恶龙搏斗,最终成功将其击败。当阿祥受伤时,碧螺用自己的生命力给他治疗,而这段经历也让一棵小茶树得以成长,并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知的一种珍贵绿色长安毛茸茸、形似螺旋卷曲的名字来源于它那独特的声音和芳香——"吓煞人哉"。
第二个传说则讲述了一位姑娘在莫厘峰上发现了一些散发着奇异香气的植物。她不仅没有害怕,更是采摘了这些植物后带回家,以它们制作出了极具特色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量芳香泡沫。由于这些泡沫具有如此强烈且迷人的味道,她决定把这些宝贝植物移植到自己家的园中去栽培,并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知的一种精致大方、品质非凡、高档次绿色泡沫——"吓煞人哉"。
然而,“吓煞人哉”这个名字并不符合皇帝对这种高雅产品名称要求,因此,在皇帝下江南期间,当他品尝到了这一款宝贵佳肴后,他觉得这个名字过于俗气,便赐予它新的名字,即“碧萝春”,以示尊重和赞赏。此后,由于其外观酷似卷心菜,又常常被称作“碧螺春”。
从这两则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自然界中的某些物体或现象,也有许多人类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思考。而对于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是喜悦还是悲剧,都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保留,从而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未来世代提供丰富的情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