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一种名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的珍贵茶叶被人们称作碧螺春。据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这种茶最初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康熙年间的一次偶然发现,使得它成为了传奇一般的存在。
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来描述碧螺春茶的来历。第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叫做碧螺,她喜欢唱歌,并以此感染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的阿祥。两人虽然未曾直接交谈,却彼此心系。此时,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出现,它扬言要将碧螺作为其“太湖夫人”,这引起了阿祥保护人民和他所爱的人的心情。他决心与恶龙一战,以保护村庄免受魔难。在激烈战斗中,他们斗志昂扬,不分胜负,最终在七天七夜后,阿祥用渔叉刺入恶龙咽喉,将其击败。当两人都精疲力竭时,只见血迹遍布山谷,但他们最终都平安无事。这段故事被视为两个人之间深厚情感和牺牲精神的一个象征。
第二个传说则讲述了一位勇敢女孩冒险寻找神秘香气源头。她误以为有妖精作祟,而不是一棵长着绿油油叶子的奇异茶树散发出的清香。一阵阵香味似乎从树上发出来,让她感到好奇而又惊喜。她采下几枝嫩芽回到家中,用自家的体温使芽叶萎蔫,再泡出一杯让人沉醉于其中的情谊。不久,她带着小茶树移植到西洞庭石山脚下,加以培育,这株茶树最终繁荣昌盛,并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嫩三鲜“特点,即芽叶嫩、色、香、味鲜明。
至于为什么这种名为”吓煞人香“的茶会被改名为”碧萝春”,据说是在皇帝品尝此茶后,他对其优雅且不俗气而赞赏,因而赐予新名字。而之后由于其形似卷曲,如同螺旋状,又常被称作”碧螺春”。从那以后,它就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的小巧艺术品,为世人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