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遗传学分析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数据驱动研究
朱元璋画像的两种版本,一般是正常面孔和脸部较长的形象。然而,明朝时期并没有摄影技术,也不可能有人直接为朱元璋画像,担心画得丑陋可能会影响其安全。那么,朱元璋画像如何流传至今?尽管古代没有他的真实画像,但史书中有记载他相貌“异于常人”。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可以自己去感受一下。而现在流传的朱元璋画像都是根据想象创作出来。
太祖朱元璋奇特丑陋之相究竟是谁所绘?
答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上一直引起了众多人的争议,从未有人拥有如此被广泛讨论的外貌。
同时,他的人物形象又被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一个是所谓的器宇轩昂帝王之相,另一个则是猪龙之相。
这两种形态都有对应的传世作品和史料记录,并且各自有支持者的观点。到底哪个说法更准确呢?
一、从遗传学角度分析
如果真的存在一种生下来就非常丑陋且夸张的人物,那么理论上他的后代中应该至少有一两个与他相同或者类似外貌的人。
毕竟,“龙生龙凤生凤”也是生物遗传中的必然现象。
然而反观朱元璋众多儿子,他们却没有找到任何跟他相似的样貌,更不用说那种下巴弯月般凸出的、额头隆起的大块或满脸黑痣五官的情况。
难道他们不是亲生的吗?这是不可能的事。
难道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基因变异,而且都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不符合概率学规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前三代子孙长相极其类似,都是一副大胡子丰满脸颊加壮硕身材,与通常认为的一致,没有奇特或夸张的情景,因此唯一合理解释就是他的长相并不奇怪,而是一个比较符合古典审美标准帝王之相。
二、探究不同图像真伪
既然人们对于朱元璋长时间以来存在双重视觉印象,那么关于他的傳世圖像也自然分為兩種:
第一种,是两幅精细考究服饰设计,以壮年全身坐像和老年半身立像为代表。这两幅图像是风格统一,有着相同五官轮廓,即便穿戴展现出不同年龄段,但仍保持了一致性,无论何时何地皆可辨识其身份。一方面,它们共同点在于细腻描绘和服装考究;另一方面,他们之间虽然展现出了年龄差异,但五官轮廓却显著一致,其中胡须分布同样保持了连续性,其风格与历代明朝皇帝肖像如出一辙。这表明它们来自宫廷画师手笔,因为若非近距离接触,对皇帝进行详尽描绘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
而第二类图像是数量繁多,每幅均表现出不同的外观,不仅各式各样的,还有些甚至依照汉唐时代来刻画。它们共有的标志是在下巴部分出现凸起或者额头隆起,有些还遵循着“奇骨贯顶”的概念。在这些图片中,我们发现这些艺术品制作者来源及时代都不尽相同,这些作品似乎是在后世民间基于某些记载和想法所创作出来,而非当时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描述,因为每个人对这个人物构想不同,所以结果也就各异。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在过去曾有过许多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先前的君主肖像进行重新塑造,只不过以此次无比异常而闻名罢了。
三、史料上的描述
几乎所有关于朱元璋外貌描述的史料都指出了他具有“伟大”、“异常”的特征,这与历任开国皇帝形容方式相当协调,即渲染他们天生的神圣气质,使他们看起来独一无二,就如同天生具有龙之姿一般。而除了提到“伟大”以外,还有一句:“奇骨贯顶”,这与第二种类型(猪龙)更加接近,即弯月型或鞋拔子的脸型,以及脖颈上的突出骨骼直至头顶部位。这种描述远离人类本来的模样,却很接近我们对龍这一生物状体化的理解,也就是說這些記載主要在強調「龍颜」。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也是被描述成额头上突出的角,不同的是,在《明太祖实录》记载中,当初发生的一个梦境导致他形成了这样的「奇骨」,因此似乎可以推断出,作为帝国首领之一份子的崇高地位,是通过不断强化自己英雄事迹来维护自身权威力的一部分,无疑这种模式已经延伸到了艺术领域内,如同过往一样,将传奇故事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那份超凡脱俗的大气魄,让普通百姓产生敬畏感,同时也让那些想要掌握权力的贵族们感到敬畏并激发斗志。此过程正体现了历史人物文化符号转移过程中的不断演变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变化过程中的深层次反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塑造了一系列复杂关系网络,并通过这些关系网络最终塑造现代人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