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衣衫勒帛采履穿越中国历史的纵横

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童子的服飾也有一定的規範:雙紐,即雙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小童發式,一般繪畫左右兩個發髻,但也有認為是將發髻做成兩個環,用紅色锦绦扎系,這叫“紐”。兒童發型還有“鹁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上面下垂至額頭,再上邊、兩旁各編成辮狀下垂。

在宋代,还有童子的发样只留钱大偏左侧名“偏顶”,还有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鹁角”。穿四衩衫,这明显是不拘束,可以活动,不像裘裳和帛襦袴那样拘束。童子的衣一般叫采衣,该用深色的布为衣,而饰以锦缘,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两襟有带子系束。但到了明代则使用带子的方式。

采履,在明代也有用白鞋作为装扮的一部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装扮需求:

(1)初级阶段:

缁布头盔

服饰深衣、大带、纳履

(2)中级阶段:

帽子

服皂衫、革带、系鞋

(3)高级阶段:

幞头

服公服、革带、纳靴或襕衫(父无官者),纳靴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和纱两种,其中漆制品较为正式。而公服则是一种更正式的着装方式,它们通常由贮纱或纱罗绢制成,以袖长回肘而宽三尺为特点。在明朝时期,这种公服还会附设摆边,并且通过一根绳索来辅助固定。此外,在每个阶层都有一套专门用于不同场合和人等的人物着装规格,如主人应穿深衣;正宾与赞者各自佩戴自己的盛宴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