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都取决于其人民在两个层面上的认同:其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即“这是我的国家和民族,我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其二是对国家体制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对体制的拥护,而且是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的制度保护我的根本权利,因而代表了我的根本利益”。 显然,一个国家中人民的两个认同感越强烈,稳定性就越高。在这样的国家里,尽管可以有经济低迷、高失业率、高犯罪率、贫富差距悬殊、官员贪腐、效率低下、丑闻等种种弊端,也可以有怨声载道、甚至政府因财政拮据而暂时关闭等乱象,但整个社会却能始终保持稳定并依法有效运转,不必担心会发生什么人民起义、大规模颠覆性事件。反之,一个国家中如果两个认同感都很脆弱,则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或其他颠覆性事件就很可能发生。一旦发作,非但要颠覆体制,甚至会撕裂整个国家民族。比如苏联和南斯拉夫,就因为这两方面的认同感非常脆弱,最终导致了政权垮台和所谓“国”的分崩离析。 孔子曾经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载舟覆舟的定义,被历代帝王奉为治政座右铭。但今天看来,这个“载舟覆舟”论其实存在严重谬误,其荒谬之处,在于将江山社稷归之于君王,与庶民百姓无关。如果没有庶民百姓们对“舟”及其体制的认同,那么即便明主当朝,也难以长久保驾,而暴君问政时,更容易引发群起抗暴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质疑传统观念,将江山社稷归之于君王与百姓无关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