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哪个时期不是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如星辰般璀璨?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王国的一位将军因病去世,但他的名字并未随时间被遗忘。克劳塞维茨是《战争论》的作者,他不仅影响了军事理论,还深刻地参与了19世纪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1780年,克劳塞维茨出生于一个税务官家庭,从小就对军事充满热情。他在12岁加入普鲁士军队,在13岁即踏上了与法国作战的战场,不久晋升为少尉。在陆军大学深造期间,他勤奋学习、思考,并获得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毕业后,他担任奥古斯特亲王部队副官,与反法同盟中的其他国家共同与拿破仑作战。
1806年的耶拿和奥尔施塔特两大战役中,普鲁士大败,被俘后他被释放回国。返回后,他深感现有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因此积极推动了普鲁士军队改革。此后,他成为柏林陆军大学教官,并撰写了《军事训练概论》等著作。
1812年,因为不愿意参与侵俄战争,克劳塞维茨辞去了教职。他参加反抗拿破仑的战争,并最终重返普鲁士軍隊。在此期间,他开始研究战争理论,最终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战争论》。
法国大革命和多次拿破仑战争对他的世界观和武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虽然批评这场革命,但同时也意识到了其在现代战争中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武学进行了一番尖锐批判。然而,这些思想仍然带有资产阶级中庸之道、民族主义和兵谏主义色彩,为其理论基础提供的是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通过分析1566至1815年间130余次冲突及征服活动,《战争论》揭示了各种冲突之间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战斗作为工具”的结论,即:“战斗本身就是主要方面;以剑为本身,但是并不因此而停止思考。”
尽管作为唯心主义者,克劳塞维茨把自己的国家视为社会利益代表,但没有认识到自身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每个时代都应有其特定的战斗”,但没有揭示出战斗社会性质或阶级本质,因此无法阐明战斗是否正义或侵略性的问题。
他还提出了交战、局势乃至整个战斗实施原则,如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攻方向,以及发挥行动突然性、快速性与坚决性等。但由于过分夸大统帅作用而未能认清精神因素真正源泉,使得他对于精神力量作用理解不足。这使得他的贡献虽然巨大,却不能全面认识到精神因素来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