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那么,问题来了,当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为何叹息不已?
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将要掳取徐庶的母亲,这让他选择归属曹操,以此保护母亲。而自公元208年归属曹操后,就一直没有关于他的确切消息了。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他以“福之名”列入了曹丕的劝进表中。
二、黄初四年(223年),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段经历显示出尽管他曾是刘备的心腹,但在事实上并未获得重要职位,而是担任了一些次级官职。
《魏略》记载:逮大和中,大概是在公元230年代末至231年的时间里,当时诸葛亮从陇右地区返回,在听闻元直与广元仕财情况不佳之后,对于魏国众多人才感到惊讶地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太和二年(228),当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攻打东汉残部时,还继续寻找有关徐庶的情况。他得知两人官职并不显赫,便叹息道:“难道说魏国有太多优秀的人才吗?为何他们不能得到重用?”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几层含义。一方面,这个叹息反映了对徐庶及其他好友遭遇的一种同情心。另一种解释,是因为作为曾经共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对于对方能够取得更高地位持有期待。当我们回顾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们所处的地位与权力结构。
三、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中的几个朋友,比如崔州平和孟建,其后的命运都留给我们许多疑问。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些人物在不同的朝廷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么就更加令人困惑。而且,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有些信息可能永远不会被揭示出来。
最后,不仅如此,这也体现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使拥有极大的才能和潜力,如果人生机缘不好,即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难逃平凡或失败的命运。这就是历史上的真实写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不可预见的事故,并且必须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选择。此外,它还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因为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在细微之处发生,而且它们通常是不易预料到的。但遗憾的是,即使是最杰出的政治家也无法掌控所有事情,最终只能接受结果而不是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