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以其巧媚之性闻名。起初,他担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集书画奇珍,与蔡京相互倾心。他被推荐为西北监军、枢密院事,掌握兵权二十余年,其影响力遍及内外;时人称蔡京为“公相”,而他则被尊称为“媪相”。宣和四年,他的攻辽之举告失败,只能以巨款换取燕京等地的空城回国,并夸大恢复功绩。
随后,他又参与了收复四州的战役。在少年时代,他曾在宦官李宪门下学习,从宫掖给事开始,就展现出对皇帝意旨的敏锐洞察与预见。此后,在杭州设立金明局时,他作为供奉官负责此事,与蔡京逐渐建立联系。当蔡京成为重臣时,童贯得以发挥作用,为他提供支持。童贯被推举担任监军职务,并成功收复湟州等地,但他的行为引起了徽宗的疑虑,最终导致他不得不隐瞒战败消息,对朝廷报捷。
尽管如此,童贯依旧因其才能而迅速升迁至武康军节度使,再次讨伐并收复积石军、洮州,被授予检校司空之职。然而,由于自负和骄横,加上独断专行,不受政府控制,这些行为最终激化了与蔡京之间的矛盾。宋徽宗再次提升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但遭到蔡京强烈反对。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封检校太尉并出使契丹,此举引起质疑,但徽宗坚持认为这是为了打败羌人赢得契丹信赖。他返回后,更是获得了更大的权势,最终成为掌控朝廷内外军政的大将。但他的野心也随之增长,最终请求进驻夏国横山,又被授予多个重要职位,如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以及统领九镇等。在当时,被誉为“媪相”的他,与蔡 京并称“公相媪”。
最后一次战争中,童贯率领精兵深入河陇地区,却未能取得实质成果。尽管如此,他仍然向朝廷报告胜利,并且通过与辽人的合作迫使西夏接受讲和条约。不过,这一系列行动严重破坏了边疆防御体系,使汉族士兵失去了土地,而禁军逃亡者则得以改隶其他部队。这段历史标志着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揭示了一个有才华但缺乏诚信的人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攀登高位,最终却无法避免覆灭自身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