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的女性,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巾帼英雄了,比如穆桂英、梁红玉等一些爱国女英雄了。除了这些之外就是那些能够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女性。回数千年的历史,能够有这样权利的女性实在不多。比如吕雉、武则天、慈禧等等。尤其是慈禧,也许是年代较近,留下的故事也非常的多。
而她是慈禧身边的贴身丫鬟,其故事与慈禧息息相关,特别是她的美貌,曾被后人传颂。然而,作为晚清最美女人的她,与慈禧之间又有着说不清、道不完的联系。她就是晚清四格格,一个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女人。
1、权倾天下,一手遮天
回顾中华文明数千年,当属近代时期最为不堪,而在那段难以启齿的黑暗历史中,晚清的懦弱不得不提。而在晚清懦弱的历史中,慈禧太后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众所周知,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也是让人鄙夷的者,而她的独权专断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进宫多年,慢慢获得的。
据《清史稿》记载: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动,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与此同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太后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
即便诸多大臣反对,但慈禧太后距离大清权力中心反而是越来越近。尤其是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权力开始逐渐增加。后来,同治皇帝死去,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开始真正的垂帘听政,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慈禧权力开始达到顶峰。
作为近代后宫一名女性,慈禧的权力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特别是其骄奢淫逸的作风,就连女皇帝武则天也远远不足。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慈禧太后专权,晚清政府被西方列强追着打,与此同时,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割地赔款压力,而慈禧太后作为当家人,只顾着贪图享乐,进一步加速政权的灭亡。
不得不说,作为晚清政府的主要当家人,慈禧可谓是权倾天下,一手遮天。与此同时,慈禧身边的人也因为慈禧的缘故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重色彩的一笔,即便是慈禧身边的太监和丫鬟,也都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慈禧的贴身丫鬟四格格,总是让人留恋忘返。
2、格格之身,丫鬟之命
抛开一切暂且不说,提起格格,大家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溢美之词。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位格格,与其他格格截然不同。虽然她是名义上的格格,但实际意义上,她只是慈禧太后喜爱的丫鬟,至于之前的身份地位,早已无关紧要。
作为大清王爷庆亲王的四女儿,她曾得到无数人的宠爱,但是这一切都出现在慈禧发现她之前。四格格天生丽质,从出生以后,就是一副美人坯子。在她十一岁那年,也是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一年。
据说在这一年里,她的父亲带她进宫,遇到可权势熏天的慈禧。当时已然拥有大清政权使用权的慈禧见到四格格以后,不自觉的产生“占有”之意。
于是,慈禧下令庆亲王,让其把四格格留在身边。无论庆亲王和四格格是否愿意,大清老佛爷已经开口,便意味着木已成舟。
后来,四格格成为慈禧的贴身丫鬟,她的父亲庆亲王也因为女儿的缘故得到重用。就这样,四格格一直跟在慈禧身边,并有幸出席各大场合。即便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西逃,都不痒带着四格格,如此说来,慈禧对于四格格的喜爱也算是真情实意。
准确的说,四格格是慈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一些慈禧的照片,也可以发现四格格的身影。在慈禧身边那个长相清秀的绝色佳人,就是有着晚清最美格格之称的四格格,即便是黑白照片,但四格格的美丽仍没有遭到一点影响。
从十一岁跟着慈禧太后,四格格的一生也就与慈禧紧紧的缠在一起。由于慈禧太后,让四格格万众瞩目,成为人人瞻仰的女神。与此同时,也是因为慈禧太后,葬送四格格一辈子的幸福。可以说,四格格一生的悲剧,也是因为慈禧太后独断独行所造成的。
3、光辉过后,孤苦一生
作为慈禧太后的贴身丫鬟,四格格有着一定的光辉荣耀,特别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殊荣。加上慈禧老佛爷格外宠幸四格格,使得她也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
不可否定的是,四格格早期的辉煌是慈禧的缘故,但其孤独终老的结局,也是慈禧一手造成的。
从十一岁跟着慈禧,四格格也是不断历练,逐渐成为真正的大家闺秀。一转眼,四格格到了嫁人的年纪,即便是不舍得放手的慈禧,也给四格格找了婆家。一开始,慈禧对于四格格的离开并没有太多的感觉,直到后来慈禧上了年纪,便产生离不开四格格的感觉。
这样一来,结婚没多久的四格格只能离开丈夫,重新回到慈禧身边,做贴身丫鬟。之后,慈禧带着四格格到处出席重要场合,而那些留在历史舞台的黑白合影,也是当时拍下的。
最后,慈禧轰然离世,而作为慈禧贴身丫鬟的四格格终于获得自由。但此时此刻,四格格的父亲丈夫都已经离世,也就是说,普天之下没有了四格格的容身之处。对于一个出身高贵的格格而言,她最后的结局,也着实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4、结语
作为晚清最美格格的四格格,她的命运其实是非常凄惨的。出生在晚清王爷家庭之中,看似雍容高贵,实则身不由己。可以说,从四格格给慈禧当丫鬟开始,也就注定其最后的结局。对比,后世之人也只能表示一定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