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一画开天地是什么意思

伏羲被称为“人祖”,位列三皇五帝,他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一画开天”,创立八卦,至今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还有伏羲的庙宇和陵墓,被称为“太昊陵”。

伏羲是神话时代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认为他真是存在过,只是因为时代太过久远,所以不可考证。有的则认为伏羲只是存在于传说里,根本没存在过,到现在为止都是争议。

据说在人类蒙昧未知的时代,人类的生活非常的艰难困苦,要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作斗争,还要与洪水猛兽疾病等作斗争,生存堪忧。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个划时代的伟人——伏羲。他带领人们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伏羲感到非常的挫败。

于是,伏羲经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妙,仰观日月星斗的变化,俯察山川景物的规律,不时地反省本人,追年逐月,风雨无阻。或许是感动上天,或许是自己想的太入迷,他好像是看见了一副非常美好的画面,正当他沉浸其中的时候,突然一声炸响,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水石上,通体卦图清楚,闪闪发光。这时分水石亦幻化成为平面太极,阴阳相绕,光芒四射。

伏羲忽然心有所感,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认识之中,他顿时眼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用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崇高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排列而成了八卦。

这就是伏羲的“一画开天”,从此为人们打开了理性的大门,掌握住了大自然的命脉,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伏羲也从而赢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思念和尊崇。

伏羲一画开天,指出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并根据春夏秋冬的变化,分出年月日时,创造了历法。伏羲所创先天八卦,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它是伏羲文化的精髓,后经古圣先贤、历代学者的研究、继承、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抽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伏羲先天八卦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

伏羲创造八卦后,又根据事物的形状,像日、月、山、水等,刻书契,创造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结束了人类的结绳记事时代;伏羲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片空白,没有天地四时的概念,他用黄土抟成梨样的泥团,用棍子扎上孔,发明了原始乐器——埙,兴起了礼乐;他把他的发明创造推广到各个部落,各部落都相继迅速发展。于是,各部落主动归服于伏羲部落。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伏羲为了加强团结,增进合力,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标志,他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如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创立了各部落共同的图腾——龙。从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华夏子孙始称龙的传人,伏羲被称为龙师人皇,淮阳被称为龙都。伏羲氏死后,葬在宛丘城附近,即今天的太昊陵。

关于伏羲氏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羲”(《汉书?古今人表》)、“疱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写法不同,皆为同音相转。《路史后纪一》云:“伏、虑、羲、戏,字义皆同,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牺,取牺牲以充庖厨,因号庖牺最为鄙妄。按庄周等古书皆作虑戏,无作横者。且伏羲古或用戏,而牛之字未有用戏者,况伏岂得为服,御字乎?故《世纪》云:‘后世音缪,或谓伏羲或作虑羲,皆失其旨。”

《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混沌”与“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且楚诗人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闻一多释为伏羲,足可证实伏羲是从原始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原始哲学观中的宇宙本原、起源发展而来。

伏羲的原型是宇宙本原和起始。随着文明的演进,对历史思考和探索越来越深入,这种对中国易化的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