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2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研究

史德是指写历史的人要有正确的心态,对过去的人事事不偏不倚,善恶褒贬力求公正。 仅此一点还不够。 梁启超认为,史家的第一道德是忠诚。 我们怎样才能忠心呢? 即“对所叙述的古迹采取纯粹客观的态度,不参与任何自己的观点”。 当然,纯粹客观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只能尽量避免夸张,如果你有一些执着、专断等问题,就应该谨慎对待过去的事实,努力培养自己的认知态度,如明镜、如秤,明辨空、平衡。 。

有了道德,接下来要讲的就是知识。 历史的范围极其广阔,史书浩如烟海,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人都必须有一种“专业重于杂学”的意识。 如果你想知道一切,你就必须一无所知。 梁启超建议历史学家先选择一两个专门的任务,完成后如果精力充沛,再做其他事情。 不要贪得太多。 同时,有了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识。 最好能够有专业知识和足够的常识,能够深入浅出,触类旁通。 “十技七八,专事专一”,勤于抄袭,练就专注力,分类查找;

历史知识是指历史学家的观察能力。 观察必须敏锐,能够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地方。 观察的过程可以是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是从局部到整体。 “培养历史学家的观察能力,需要两种方法并用。看一个事物,必须追根溯源、查清来龙去脉。” 要用敏锐的眼睛观察,避免被传统思维和自身偏见所蒙蔽。 “不要犹豫,挑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

石才擅长创造历史的技巧。 “有了史德,就可以忠实地查考资料;有了历史科学,就很容易研究;有了历史知识,就可以观察得极其敏锐,但仍然不能创造出精美的历史。所创造的历史将被别人看到。”我明白,读来感动,一定有特殊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分为组织和文采两部分,组织是对材料的整理和排列,包括剪裁和整理材料,文采是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有两个要素,简洁和培养历史人才,要多读书,多读前人的文章;

事实上,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史学“三强”理论的人是刘知几。 “三强”是指历史人才、历史知识、历史知识。 后来,张学诚又与师德会合,强调史家的思想一定要正确。 可以说,梁启超继承了他们,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从排名可以看出,他比前辈们更加重视时德。

梁启超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历史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方法,对今天的历史学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可操作的价值。

5. 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西方人把世界上的文明祖国称为五个:中国、印度、安息日、埃及、墨西哥。然而,这四个国家都会灭亡,他们的文明也会随之灭亡……,不断发展壮大,直到今天,…… .玉熙,我的祖国美丽!玉熙,我的人民伟大!我要抽烟三浴,拜天,感谢他在这个最美丽的国家生下了我,这就是伟大的一员国家。” 这样的表达足以窥见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无比的自豪感。并走出国门,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结合的最佳途径。

梁启超在《西学目录序》中写道:“就西学而言,中国学者必定无用;就国学而言,西学必定无用。无用而无根,两者都不够。世界。”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中也说:“当今地球上只有两种文明:一是西方文明,即欧美;二是东方文明,这就是中国,二十世纪,两个文明,也是联姻的时候,我要同胞们点灯摆酒,候门三拜,三让。这是家族成员的盛大仪式,那位来自西方的美女,一定能为我家族养育出一个安宁美丽的孩子,来维护我的家族。”

如何结合? 西方文化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

梁启超主张不仅要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 从政治、法律到社会学、哲学、意识形态、经济理论,无所不包。 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在中国推动西方现代化的一次尝试。 他认为,只有实现一系列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摆脱不幸。 后来梁启超访问欧洲,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破败景象,于是开始利用东方文化经济和西方文明的贫困,主张中西文化的和解。 19世纪西学东渐后,不少知识分子试图用中国文化来补充西方文化。 梁启超堪称先驱者之一。 他认为中西文化应该相辅相成。 方法之一是利用中国文化遗产的某些部分来补充西方文化的不足。 这符合当时朝廷所认可的“中体西用”的理念。 文化政策存在差异,所倡导的中学与洋务派所秉持的传统伦理完全不同,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和继承。 他始终坚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藏不能丢弃,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他转载了大量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的著作,突出民主启蒙因素,从而激发民主和民族意识。 此外,他还极力从佛教中吸收投身民族民主事业的精神力量。 梁启超的解释表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对现代文化有益的思想信息。 如果人们能够根据社会进步的需要来选择和改造它,它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应该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融合的产物。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发展。 我们要敢于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差距,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让各种文化在开放状态下自由竞争、自由交叉,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真正的繁荣发展。

参考:

[1] 陈鹏明.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

[2] 胡适. 四十年自传。 梁启超学术思想述评.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90。

[3] 夏晓红. 梁启超文选(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31-235。

[4]梁启超. 新史学·中国旧史. 梁启超文选(上). 518.

[5]梁启超. 中国史研究方法·历史的转型。 东方出版社,1996:39。

[6]梁启超. 中国史研究方法 • 谈史料。 44.

[7]梁启超. 中国史研究方法·史料搜集与鉴定。 80.

[8]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遗。 四大历史学家。 中国历史研究法附录。 东方出版社,1996:165-177。

[9]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 夏晓红。 梁启超文选(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16。

[10]梁启超. 西学文献目录(续). 梁启超文选(下)。 374.

[11]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 梁启超文选(下)。 219.

[12] 袁伟时. 中国现代思想论文集.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02。

【梁启超中国学术史研究】相关文章:

1.梁启超《少年中国谈》原文

2、梁启超青少年中国小学故事朗诵稿

3.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论文

四、梁启超的名人故事

5.梁启超名言

6.梁启超的爱国名言

7.梁启超经典励志名言

八、梁启超的两个名人故事

九、分析中国哲学,审视中西学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