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要将这段关于“钦天监”的话,用第一人称来说一遍。 首先,这张图上有一个“钦天监官署名”的字样,我看着十分的有趣。这个部门主要负责观察天象和推算历法,为朝廷提供宝贵的天文学信息。历史上,“钦天监”这个名字经常会有变动,“太史”、“太史令”、“太史监”、“司天台”等等,都曾是它的名字,有点有趣。 关于历代名人,每个朝代都有许多天文学者。例如,在远古时候,高辛氏以前的官员有和黎与重和氏,尧、舜、禹时期有羲氏与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代王室有史佚和苌弘。每个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天文学官员。这些官员们常常兼职神职,他们为帝王提供了宝贵的天文学知识。这段话讲的是历史上天文学机构的配制和职责,我来用第一人称来描述一下。 在东汉时期,我了解到,最高级别的天文官员称作太史令。他主管天文台和明堂两个部门。具体主持天文台工作的是灵台丞。灵台丞的手下有四十二个助手,分工极为细致。十四人负责观测恒星,二人观测太阳,三人测风向,十二人测晴雨,三人测时间,七人校验钟声,还有一位“舍人”负责一些杂事。元代以前的天文机构就是这样配制的。到了元代,天文机构的名称变成了太史院,共七十人,并且分为推算局、测验局和漏刻局三个局。 明初的天文机构分为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两个分机构。后来司天监改称钦天监,日后内设四个科目:天文、漏刻、大统历和回回历科。回回历科虽然不负责编制回回历法,但他们提供的天文观测数据相当重要。回回司天监也改称回回钦天监。南京也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作为故都,人员和仪器配制与北京完全相同。总之,看起来钦天监的权利和机构变化都十分曲折有趣。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具有皇室色彩,以及天文观测的历史。下面我用第一人称来描述一下。 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都是由皇帝任命太史令等天文官员来负责的。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有时是同一人,因为编制历法和为皇帝占星是天文机构的主要任务。每位天文官享有很多特权,比如清代的法律特别规定,钦天监官员犯罪要从轻判处。 天文观测在古代就被看作预测灾祸的重要手段。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图,之后一直设有观测天象、预测天意的部门和人员。在古代,人们相信天象的变化可以提前预示灾难的到来。埃及人则是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同时在地平线上的升起,来预测尼罗河的汛期。而两河流域,即今日伊拉克境内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用来观察天象的塔台,即天文台。总之,中国古代一直注重观测天象,以揭示天意,预测未来。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各朝代的钦天监以及使用的仪器。接下来,我来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它们。 钦天监是中国的官署名,主要负责天文、气象、历法、推步等事宜,同时负责预测日月星辰的变化和风云气象的异变。自唐朝开始,钦天监的名称多次变更。唐代,秘书省设秘书监,并下设着作局和太史局,其中太史局即钦天监的前身。周武后时期,将太史局改为浑仪监。到了唐睿宗景云元年,又将其改称太史监,并在之后又改回太史局。直到肃宗乾元元年,太史局被勒令更名为司天台,并将台址由长安子城秘书省西移到永宁坊东南。之后,钦天监的规模逐渐扩大,设立的官职也越来越多。钦天监设监一人,官秩为从三品,少监二人,灵台郎二人,挈壶正二人,同时设有春、夏、秋、中五官正五人,皆为正五品,总计录用正九品以上的官员不下六十余人。 在宋朝设立的司天监,仍然沿用了前代钦天监的旧制。这个机构使用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水动九级图」、「大明星图」、「曲尺」等仪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器的制作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总之,中国古代的钦天监历经多次变迁,但一直都是负责处理天文、气象等方面的重要机构。正二十七年,也就是一三六七年,钦天监被改名为太史院。可是在明朝洪武元年,也就是一三六八年,又被改回司天监。不过,在三年后,也就是一三七一年,司天监再次更名为钦天监,此时钦天监的名字才正式确立。虽然官秩和组织略有变化,但职掌和唐宋时期的钦天监无二。在十四年后,也就是一三八一年,钦天监的主管被改为正五品,设监一人,副监一人。到了二十二年,又将监一职改为监正,副监改为监副,一直使用到清朝时期。 中国的天文历法得到了西方教士的帮助和改进。不少东方教士以其天文学成就享誉于世。在崇祯二年,也就是一六二九年,北京东长安街成立了西法开历局,并由徐光启担任督办。西方教士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等人协同修历,所得结果精密准确、毫无差错。 清朝时期,继续沿用西法。并且,汤若望、南怀仁等被任命为钦天监的官员。当南怀仁去世后,钦天监中大量西方教士供职,清代的钦天监监正职位由一个满人和一个西方教士担任,皆为正五品。左、右监副两位,均聘请西方教士,按正六品官衔授予。五官正五人均为汉人,从六品。直到钦天监被废除,中央观象台接手了其职掌。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知名天文学家汤若望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贡献。下面我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它们。 我所知道的,汤若望是在利玛窦之后,又一位明清之际的着名传教士。他是德国人,由葡萄牙耶稣会派遣到中国传教。明天启二年,也就是一六二零年,他来到中国,取汉名汤若望。他拥有天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崇祯三年,也就是一六三零年,徐光启准备修订新历,将汤若望从西安调到北京,担任徐光启的助手。他不仅精通天文学,在机械制造方面也十分在行。他帮助祟桢皇帝制造了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在对抗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使得明、清两朝都认为他是非常难得的全才。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一六四四年,大动荡中的汤若望坚持留在了北京。六月,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城,命令城内居民搬迁城外以安置大军。汤若望便上书请求保护,获得了清政府的接待。他的教堂、三千册书籍和为祟祯皇帝修订的《崇祯历书》刻板得到了妥善安置。据我所知,清政府上台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编制新历法并颁布到全国,取代前朝的历法。多尔衮下令钦天监官员负责修订新历法,然而,当时钦天监官员使用中国传统的大统历和回回历进行计算,计算出来的天文现象出现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相差很大,这影响到了新朝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多尔衮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他召见汤若望来询问技术问题。 因为我所在的时代与当时相差甚远,所以我需要通过阅读历史记录来了解当时的情况。经过对当年八月日食时间的测定,三种历法的优劣情况彻底显露出来了,汉历和回历相差二刻和四刻,而”西洋新法”的计算结果几乎是完美的。清政府当即宣布采用西洋新历,并赐名为《时宪历》。不久之后,汤若望接任了钦天监的正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天文台台长一职。在那个时代,能够计算历法的人被当成能占卜的人,深受官员和民众的崇拜。从汤若望开始,一直到清道光时期,钦天监官员都是由西方传教士担当。